上月到台南出差,看了高鐵車上雜誌【T Life】一篇關於新埔柿餅的文章,頓時很想去那兒看看,這一大片金黃色的柿子,拍起照來,應該會很美。上周五剛好看到2011新埔柿餅節開鑼,更激起我立刻行動的念頭。心中盤算著星期六去參觀林口霧社街,那星期天應該就能成行。
中午時分,買了住家附近的「鶯歌壽司」當中餐,直接殺到新竹去。一路上出奇的順暢,完全沒有假日車潮所帶來的壅塞,約莫一小時後,我們已身在「柿餅之鄉: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」囉...
金黃色柿子們,躺在竹棚上曬日與吹風 ↓
旱坑里有多家柿餅加工廠,其中網路人氣最旺的就是:味衛佳囉...原因是這裡有盡職又專業的柿餅姐姐們摩豆(model),樂意配合來自四面八方各路攝影達人的要求,才會有一張又一張美到不行的照片被發佈在網路上。沒有啦!這是最不重要的原因,真正吸引遊客來此,是由於味衛佳堅持遵循古法來產製柿餅、柿乾,最長需要2周時間才能完成,所以他們家的柿餅總會散發著純樸的古早樣與香濃的人情味。
粒粒皆幸福 ↓
新埔小鎮上的旱坑里,是柿餅之鄉 ↓
來這裡拍照,是令人愉悅的...看著一顆顆躺在竹篩圈或木棚架上的金黃色牛心柿,正徜徉在秋后的日曬,迎著九降風的吹拂,好不愜意。
這裡雖不致被遊客們擠爆,但也人來人往。而人稱柿餅婆的二姊,站上馬椅,並拿著大聲公吆喝著,一口濃濃客家腔與素雅的紅色頭巾,彷彿把勤勞與硬頸的客家精神一股腦兒展露出來。卡嚓、卡嚓聲此起彼落,這是圍在最前排的攝影達人們,給二姊的最高禮讚吧!
網路人稱二姊的柿餅婆,一口濃濃客家腔 ↓
一籃籃收成洗淨的柿子,在加工處去萼、削皮後,被整齊的擺在圓形竹篩上,接著就要上竹棚架,接受日光和季風的洗禮啦!柿子在一周後變身半成品,其間需要人工翻動與身體檢查,過關者才能進入下一關,以「柴燒烘焙」增添風味,最後呈現半濕果乾狀時,就成柿餅。
味衛佳仍堅持循古法,產製柿餅 ↓
美得冒泡囉!柿子內的蔗糖正點點滴滴消失中... ↓
「柴燒烘焙」為柿餅帶來的古樸的香氣 ↓
再增加約一週的風乾,並以100:1的比例混合新舊柿餅的方式加工,即成柿乾。在精製柿餅成柿乾過程中,由於酵素作用,柿子內的蔗糖幾乎歸零,僅餘果糖、葡萄糖等醣類成分。而柿乾表面的白色粉末狀,則是葡萄糖外溢的自然結晶現象,稱為「柿霜粉」。柿乾常被用來配合中藥材燉煮雞湯,治療氣喘一類的毛病,柿霜粉更被視為昂貴 的中藥藥材,有強化肺部機能的功效。
傳統三合院的稻埕,架起竹竿曬柿子 ↓
依著二姊剛剛的提示,我們還順道逛了味衛佳的柿子果園。結實累累的柿子樹,種滿了整座小山頭。青柿、黃柿錯落其中,由樹下仰望時,以藍天為畫布,更襯托出柿子的美好。
帶著手中柿餅,離開這個薪傳之地。
味衛佳柿餅觀光果園 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11鄰35號
一整個小山頭,種滿柿子樹 ↓
已近成熟的金黃柿 ↓
順著山路而下,來到中正路口,一旁的「新埔天主堂」吸引了我。網路上查得:天主堂是西班牙桑朗度神父於民國44年所建,屬西班牙式建築。新埔天主教對新埔鎮貢獻良多,它曾為鎮民提供免費的醫療資源,又設有幼稚園和內思高工,為地方作育人才,也同時提高了新埔鎮的知名度。
可惜路過時未開放,不得其門而入,只能在外拍拍照。
新埔天主堂 ↓
西班牙式建築,屹立在新埔鎮已近60年 ↓
新埔離竹北十一街麵食館不遠,二話不說,直接奔過去品嚐美食囉!已來過多次,省下拍照,大快朵頤比較重要啦!葫瓜水餃、韭菜水餃依舊好吃,那略厚的餃皮咬起來彈牙,內餡條狀葫瓜料實味美。但一窩絲餅稍顯油膩,眷村雙醬麵的手工刀削麵條,保有Q彈性,只是量少了些,美中不足。
回到台北,覺得精力旺盛。踩上 JnJ No1,氣喘呼呼地爬上林口再滑下山,約莫一個小時的運動量,算是今天的完美句點。